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通知
科学研究
关于推荐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通知

关于推荐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通知

 

校内各部门: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推荐工作已经开始,奖项分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和成果普及奖。除成果普及奖不分等级外,其他奖项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本届评奖参评成果范围是201111日至20131231日期间的下列成果:(1)著作(含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等);(2)学术论文;(3)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4)普及读物。本届评奖实行限额申报。推荐工作开始于31日,截止日期为316日,请密切关注社科网(http://www.sinoss.net),有申报意向的教师请于放假前与科技处联系,相关申报通知见附件。

 

科技处联系人:李彬

联系电话:82426094

 

                                                              

                                                             

                                       科技处

2015119

 

 

附件:1、关于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的通知

2、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答疑

 

 

 

 

 

 

 

 

 

 

 

 

 

 

 

 

 

 

 

 
 
 

 

 

教社科厅函〔2015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精神,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我部决定启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奖项设置和奖励范围
  1.评奖学科范围
  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本次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2)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管理学;(14)政治学;(15)法学;(16)社会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心理学;(22)体育学;(23)统计学;(24)港澳台问题研究;(25)国际问题研究;(26)交叉学科。
  2.奖项设置和名额
  奖项分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和成果普及奖。除成果普及奖不分等级外,其他奖项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本届评奖的奖励名额总计900项左右。按照确保质量的要求,允许各学科各个等级的奖项有空缺。
  二、申报资格与要求
  本届评奖参评成果范围是201111日至20131231日期间的下列成果:(1)著作(含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等);(2)学术论文;(3)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4)普及读物。具体申报资格与要求,详见《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附件1)第九条的有关规定。
  三、申报单位和申报限额
  本届评奖,地方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以所在部委教育司(局)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集中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本届评奖实行限额申报。你单位申报限额为   项(具体申报限额以纸质版通知为准)。请各申报单位坚持质量导向和精品意识,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统一,把好学风关,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切实做好遴选申报工作。
  四、申报办法和申报程序
  1.本届评奖采取网上申报方式。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www.sinoss.net,以下简称社科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成果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网络申报办法及流程以该系统为准,请按申报系统说明、提示和要求,用计算机填写、录入、打印和上传。
  已开通申报系统账号的申报单位,以原有账号、密码登录系统,并及时核对单位信息;未开通账号的申报单位,请登录申报系统,登记单位信息、设定登录密码,打印开通账号申请表并加盖管理部门公章,传真至010-58803011。待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申报系统进行操作。
  有关成果申报系统及技术问题请咨询社科网。联系电话:010-62510667,手机:1531376630715313766308,电子信箱:xmsb2015@sinoss.net
  2.申报者可登录社科网下载《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评审表》(附件2,以下简称《申报评审表》),按填表要求填写、打印《申报评审表》,并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给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申报评审表》启用2015年新版本,以前版本无效。
  3.申报单位对《申报评审表》和申报成果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初审主要审核:(1)申报资格是否符合规定;(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著作权是否存在争议,有无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3)引用的事实和数据是否准确,表达是否规范;(4)申报材料、申报手续是否符合本申报通知的规定。
  4201531日网上申报系统开启,322日网上申报截止。在此期间,各申报单位登录申报系统,按申报限额上传审核后的《申报评审表》电子版。
  在网上申报截止日期前,各申报单位需上传完毕本单位所有《申报评审表》,在线审核后,打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一览表》(以下简称《申报一览表》),确认无误后加盖公章。连同《申报评审表》纸质件及其他申报材料,按规定日期进行报送。
  5. 各申报单位网上提交的《申报评审表》和签字盖章的纸质件数量与内容要确保一致,否则不予受理。各单位寄送的纸质材料要按照《申报一览表》顺序排序,以便核对。
  五、申报材料
  1.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评审表》《申报一览表》、申报成果及相关证明材料。
  2.各种材料的装订报送方式
  (1)著作类、论文类、研究报告类成果《申报评审表》一式8份(至少1份原件),普及类成果《申报评审表》一式10份(至少1份原件),统一用A4纸打印。
  (2)著作类、普及类成果一式3份(册数较多的多卷本可报送一套),须在封面右上角用不干胶加贴标签,标明申报单位、申报者和所申报的学科。
  论文类成果一式8份(至少1份原件),包含刊物封面、目录和版权页,分别附在《申报评审表》后统一装订。
  研究报告类成果摘要一式8份,同成果采纳证明等一起,分别附在《申报评审表》后统一装订;研究报告全文一式3份,须在封面右上角用不干胶加贴标签,标明申报单位、申报者和所申报的学科。
  (3)申报成果的相关证明材料与《申报评审表》份数一致,统一装订在《申报评审表》后;论文和研究报告类成果按《申报评审表》、成果、证明材料的顺序装订。
  (4)经审核盖章的《申报一览表》1份。《申报一览表》务必仔细审核,使之与《申报评审表》和申报成果一致、准确无误。
  3.评奖结束后,无论申报成果是否获奖,所有申报材料一律不再退还。
  六、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地点
  所有申报材料的报送截止时间为2015327日,过期不再受理。为使申报工作有序进行,请各申报单位按下述时间报送材料:
  323日 北京地区
  324日 中南地区、西南地区
  325日 华东地区、西北地区
  326日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不含北京地区)
  申报材料报送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11层,高校社科研究评价中心(邮编:100029)。
  评价中心联系人:王楠、张海泽
  联系电话:010585814115855624658556074(传真)
  E-mailpingjzx@126.com
  评奖办公室联系人:魏贻恒、吴明
  联系电话:010660966296609750766096630(传真)
  E-mailcgc@moe.edu.cn

  附件:1.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
     2.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申报评审表

 

教育部办公厅
2015
19

 

 
 
 
 

 

 

 

 

 

 

 

 

 

 

 

 

 

 

 
 
 

 

 

 

 

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会科学)申报答疑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
  ——1995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铸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迄今已成功评选了六届,共有3320项优秀成果获奖。今年按计划启动第七届评奖工作。
  2.评奖材料报送和受理时间?
  ——评奖申报始于评奖通知下发之日,止于2015327 日,以邮戳为准。申报材料提前3-4天受理,具体安排如下:
  323日 北京地区
  324日 中南地区、西南地区
  325日 华东地区、西北地区
  326日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不含北京地区)
  ——所有材料将在资格审查后予以公示。
  3. 参评成果时间范围是什么?
  ——本届申报成果应为在201111日至20131231日期间出版、发表或提交的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正式出版的著作、研究报告,以公开在图书版权页标注的第一次出版时间为准;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以公开在期刊版权页标注的第一次刊登的时间为准;未发表的研究报告以实际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时间为准。
  4.申报的学科类别是什么?
  ——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本届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1)马克思主义;(2)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管理学;(14)政治学;(15)法学;(16)社会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心理学;(22)体育学;(23)统计学;(24)港澳台问题研究;(25)国际问题研究;(26)交叉学科。
  其中需要注意:心理学不包括国标中的医学心理学二级学科;体育学不包括国标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武术理论与方法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港澳台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为国标之外为促进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而专门设立的学科类别。
  5.体育学在本次申报时,应该选择哪个学科?
  ——在本次申报中,专门设立了体育学学科,偏重于体育史、体育理论、体育教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方向。
  6.交叉学科如何填报学科范围?
  ——交叉学科成果填写《申报评审表》时,学科类别选交叉学科,所属学科选择与成果实际内容最接近的两个学科。
  7.申报学校范围是什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都可以申报,具体以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最新发布的名单为准。
  8.是否实行限额申报,限额是如何确定的?
  ——实行限额申报。各申报单位的申报限额,综合申报时限内该单位的科研成果总数、人均成果数、上一届申报数和获奖数确定,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9.申报者人事关系是否需在高校?
  ——申报期间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不受职称、年龄、学历、岗位和国籍限制,均可从所在学校申报。
  ——人事关系在某所高校,但同时又在其他高校兼职的,只能从人事关系所在学校申报。
  ——申报期间人事关系不在高校,但成果发表期间在高校任职或兼职的,可从原任职或兼职学校申报。
  ——人事关系不在高校,但在高校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兼职人员,成果发表时署名单位标注兼职高校的,可从该高校申报。
  10.人事关系不在高校的兼职人员申报需满足哪些条件?
  ——为适应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鼓励科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本届评奖放宽申报者资格范围。人事关系不在高校,但在高校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兼职人员,可从兼职高校申报,但需符合以下条件:
  (1)兼职人员申报时必须是成果的第一署名人(含论文的通讯作者)。
  (2)兼职人员与兼职高校有实质性聘任关系,而不仅是挂名或参与临时性活动(需由兼职高校人事部门开具相关证明,写明兼职工作时间、所属单位等)。
  (3)成果发表时署名单位必须标注兼职高校:著作类成果,在正文、作者简介、前言、后记等中应能体现出作者在兼职高校的工作关系;论文类成果,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应是兼职高校;研究报告类成果,需提供材料证明该研究与兼职高校之间的联系。
  (4)外籍兼职人员不能申报。
  11.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否可以申报?
  ——可以申报。申报期间人事关系在高校的,通过人事关系所在高校进行申报;人事关系不在高校的,申报需符合第10条中兼职人员申报的条件。
  12.合作成果如何申报?
  ——合作成果,原则上应由第一署名人申报。
  ——为鼓励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经其他作者同意,可由第一署名人之外做出主要贡献的作者申报。但需符合以下条件:
  (1)第一署名人未作为申报者申报其他成果。
  (2)需提供第一署名人授权其申报的授权证明,并在授权证明中说明申报者在成果完成过程中所做的主要贡献。
  ——合作成果,由非第一署名人申报且获奖的,在正式公布名单和奖励证书中的排名仍以成果的实际署名顺序为准,申报者位置不能提前。
  13.已故作者成果如何申报?
  ——近年已故作者的成果,系在本届评奖申报时限内首次公开发表出版的,经法定继承人同意,其独立完成的成果,可由作者生前所在单位提请申报;其作为第一署名人的合作成果,可由其他做出主要贡献的作者申报。
  14.笔名成果如何申报?
  ——申报者使用笔名发表成果的,需由学校人事部门出具材料,证明成果作者确为申报者本人。
  15.每位成果奖申报者可以申报几项成果?
  ——每位申报者只能申报一项成果;参与其他成果申报的,项数不限。
  ——同一人署名第一作者的多项成果,不论由第几作者申报,只能选择其中一项成果申报。
  16. 以团队、课题组、机构名义署名的成果,是否可以申报?
  ——可以申报。但团队和课题组的负责人及主要人员应为高校人员,机构应为高校内设机构。
  17. 已获其他省部级奖项的成果,是否可以申报?
  ——可以申报。
  18. 涉密成果是否可以申报?
  ——涉密成果在保密期内的不可以申报,已解密的可以申报。
  19. 申报著作类奖项对成果有哪些要求?
  ——成果形式须为著作。著作是指有国标书号,由正式出版部门出版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出版物,不包括只有内部准印证的出版物。著作形式含专著、编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译著,但不含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创作类作品。
  ——多卷本研究著作应在全部出版完成后做整体申报,以最后一卷出版的时间确定是否符合申报范围。
  ——丛书不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整体申报,只能以其中独立完整的著作单独申报。
  ——译著类成果申报学科类别根据成果内容实际所属学科填报,并注明原著的语言种类,例如:经济学(英文)。报送成果材料时,需附原著或复印本2份。
  ——非汉语(含外国语言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成果申报,著作类成果应附有中文章节目录及3000字以上的中文摘要;论文类成果应附有中文翻译稿。
  ——修订版著作可以申报,申报时须附关于修订篇幅、章节和主要内容的说明,但修订前已获过本奖的成果不得再申报。
  ——个人学术文集(含论文集)可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但在本届评奖时限内首次发表内容须不低于50% 
  20. 申报普及类奖项对成果有哪些要求?
  ——普及类成果是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而撰写的社科普及读物,需要提交有关成果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佐证材料,包括图书发行量、书评、相关新闻报道、领导批示、受众反响等。
  21. 同一成果是否可以同时申报著作奖和成果普及奖?
        ——不可以。
  22. 申报论文类奖项对成果有哪些要求?
  ——成果形式为论文,且于201111日至20131231日期间内在国内外期刊或论文集上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多人撰写的论文集不能作为著作类成果申报,只能由论文作者以单篇进行申报。
  ——系列论文,围绕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以同一标题发表于同一刊物的系列论文,可作为论文类成果整体申报;对同一作者、同一主标题,不同副标题的论文,视为同一标题的系列论文;但围绕一个专题,发表时标题各不相同的系列论文,不能做整体申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篇论文申报。
  ——在国外电子期刊发表论文、作者只有电子版没有纸质原件的,申报时在提供电子版原文打印件的同时,需提供文章的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号码,并登录DOI验证网站(http://www.doi.org/)将输入DOI地址后查询得到的网页打印出来,作为证明材料附在《申报评审表》后。
  ——在网上发表的论文,不能申报;但被纸质媒体(如新华文摘等)转载的,可以申报,发表时间以纸媒转载时间为准。
  23. 已经通过答辩但尚未出版或发表的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是否可以申报?
  ——不可以。
  24. 申报研究报告类奖项对成果有哪些要求?
  ——申报研究报告类奖项,须提交实际应用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以上企业等)的采纳证明材料。证明包括以下类别:
  (1)明确注明研究报告名称,写清接收时间的采纳证明。
  (2)省部级以上内参的用稿通知。
  (3)领导批示或对获得领导批示的表彰信函。
  (4)实际出台文件中,标注说明该文件吸收了研究报告的有关成果。
  (5)其他能证明研究报告被采纳或应用价值的材料。
  ——采纳证明开具时间应在201111日至20131231日期间,如果是之后开具的,必须在内容中明确说明是在上述时间段内被采纳应用的。
  25. 连续出版的年度发展报告类成果是否可以申报?
  ——可以申报,但不能将申报时限内出版的几本作为整体申报,只能以某一年度的报告进行单本申报。申报时,可报著作奖也可报研究报告奖,但报研究报告类奖项时必须提供相关的采纳证明材料。
  26. 申报单位对申报评审表和申报成果初审包括哪些内容?
  ——申报单位须对申报评审表和申报成果进行初审并签署意见。初审主要审核:(1)申报资格是否符合规定;(2)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著作权是否存在争议,有无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3)引用的事实和数据是否准确,表达是否规范;(4)申报材料、申报手续是否符合本申报通知的规定。
  27. 校学术委员会无公章的如何处理?
  ——校学术委员会无公章的,可以学校公章代替。
  28. 申报一览表的填报有哪些要求?
  ——本届评奖采取网上申报方式,不需要单独填写一览表。全部申报评审表上传完毕后,申报一览表可在系统中直接生成,在线打印。
  ——申报一览表打印后必须填写联系人、联系方式并加盖学校公章。多页的,必须有页码且加盖骑缝章或公章。
  29. 网络申报有哪些注意事项?
  本届评奖采取网上申报方式。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成果申报系统为本次申报的唯一网络平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平台采用统一账号,各申报单位及高校科研管理单位在之前项目申报或其他工作过程中已开通平台账号的,继续使用原账号即可。
  ——申报者可从社科网奖项申报通知的附件中下载《申报评审表》进行填写,填写完成后将电子版交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初选和上传,申报者个人无需登陆申报系统。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申报单位,根据申报限额对申报成果进行审核和初选,只上传通过初选成果的《申报评审表》。《申报评审表》上传完毕后,需经申报单位点击确认通过后,才算正式提交。
  ——申报系统只需上传《申报评审表》,《申报一览表》无需填写可自动生成;申报成果和附件证明材料只需提交纸版,不用上传电子版。
  30. 申报评审表的装订有哪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著作类、论文类和研究报告类申报评审表一式8份,普及类申报评审表一式10份,每份用A4纸打印胶装;
  ——附件材料份数与申报评审表份数相同,和申报评审表装订在一起,避免使用燕尾夹。
  31. 对申报的成果材料有哪些形式要求?
  ——申报著作类、研究报告类、普及类奖项,原则上须提交3套成果(至少1套原件),册数较多的多卷本著作可报送一套。
  ——申报论文类奖项,须提交8份成果(至少1份原件)。装订顺序为:申报评审表、论文全文、附件材料。
  ——在报送的成果右上角贴不干胶标签,标注内容:申报单位、申报者和所申报的学科。
  32. 报送的材料是否退还?
  ——无论申报成果是否获奖,所有申报材料一律不再退还。
  33. 获奖成果证书相关内容是如何确定的?
  ——获奖成果证书中的各要素内容,如申报者、参与者及顺序、单位等,均以成果申报时填报的信息为准。《申报评审表》提交以后不得更改。


 

 
 
 
 

 

 

 

 

电 话:010-82427131
版权所有 2014 bet365亚洲平台 经济管理学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 邮编:100192
Copyright ©2014 http://www.lzrzs.com All Rights Reserved.